相关新闻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2...
2022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 环比...
2022年12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
广东多措并举助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稳产扩产
202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标准折算率折扣系数发...
2021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
农业农村部:今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
银行审慎经营之交行深圳分行样本:调存款稳息差 让不良率长期保持低位
2017年09月19日 08:43
  作为交行系统内唯一一家按省级分行管理的城市分行,交通银行深圳分行(简称深圳交行)已经在这座创新城市根植超过27年。得益于深圳地区金融经济生态及自身审慎经营管理,深圳交行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截至今年6月末,深圳交行总资产较年初增加709亿元至3653亿元,上半年分行实现经营利润同比增长4.1%至20.35亿元,人均年化创利增长10%至213万元。从收入结构上看,深圳交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近28%,同样在系统内领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末深圳交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26%,不到全国同业平均水平的1/6,此外上半年深圳交行不良贷款、逾期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全部实现双降,资产质量尤为出色。
  而在总行开展息差大讨论以来,深圳交行也积极调研讨论,形成分行息差报告并报送总行。深圳交行公司部负责人透露,基于上半年存款较快增长、贷款收益率稳中有升,以及客户基础夯实,上半年分行息差处于稳定水平。
  不良率
  长期保持低位
  对商业银行而言,防风险尤为重要。截至目前,深圳交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6年在0.5%以下,其中4年在0.3%以下。今年6月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仅为0.26%,为深圳同业平均水平的1/4,在系统内外的贷款质量分类偏离度的检查中也持续达标,近10年没发生过案件事故。
  深圳交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认为,数字能说明问题。“对基层分行来讲,风险管理就是植根于具体业务、具体客户,如果能紧抓过程管理,前中后台通力合作实现早期识别和预警风险,同时积极消化存量,肯定是有这个结果的”。
  深圳交行行长陈隃表示,一家银行的资产质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管理,二是外部环境。“深圳交行资产质量风险水平能长期保持低位,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健风格和精细化管理,也取决于深圳本地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以及企业竞争性成长的状态。”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交行监管类政府平台贷款余额为0,“两高一剩”客户仅两户,余额占比3%。。“整体而言,在模棱两可的风险机会面前,我们还是倾向于资产安全为上,譬如前几年的钢贸领域不良,我们没有一笔涉入其中。”前述风险管理部负责人表示。
  陈隃总结称,针对深圳地区三类比较集中的风险进行防控,就能够在深圳良好的金融生态下保持较好的资产质量水平,这包括经营者盲目扩张的风险、伪创新的风险以及某些业态不适应地区经济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对此,关键是要做到三点,一是‘KYC(KnowYourCustomer)’——也就是了解企业经营和企业家的状况;二是透过创新看底层资产,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三是‘三早’,即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置。”陈隃表示。
  在房地产贷款方面,根据房地产调控的各项要求,深圳交行对房地产贷款实行名单、占比和总额的多维度管理。目前,深圳交行的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总贷款比重在10%左右,把按揭贷款计算在内的涉房贷款占比近50%。
  息差稳定有术
  今年以来,“负债结构决定净息差表现”这一逻辑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凸显。2017年年初,交行高层就将稳息差、控成本置于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8月将息差管理纳入了全行深化改革项目。
  “实际上,息差并不是简单的数据反映,不仅仅是资产收益率和付息成本率的差额,它更多是一家银行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风险定价、流动性管理、客户结构等方面经营管理安排的综合反映。”深圳交行公司部负责人说。
  据她透露,深圳交行息差处于稳定水平。“资产端,上半年得益于定价水平的精细化管理,贷款收益率稳中有升;负债端,分行市场化的同业存款占有一定比重,对整体负债成本有所影响,但也进行了规模控制和结构调整,活期存款占比较年初略有提升。”
  记者了解到,截至6月末,深圳交行人民币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737亿元至3350亿元,按可比口径,该增量在交行系统内和深圳同业中都位居首位。
  从上半年存款增量结构来看,由于该行京沪深地区三家分行同业客户比较集中,同业存款在存款总额和上半年存款增量中均占有较大比重。“此外,深圳交行在政府机构、企业存款方面的增量也比较大,其中在政府金融方面发展较好,上半年腾讯、华为和地铁集团的企业存款也有不错的增量。”前述公司部负责人称。
  在贷款方面,截至6月末,深圳交行人民币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3.8%至1131亿元。其中个人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分别占比41%和25%以上,对公贷款中的60%以上投向高新技术、物流等支柱产业和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
来源:证券时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 广告服务 | 软件下载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99期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镜像以及链接
声明:本网站提供资讯、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沪ICP备05058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