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渣打中国获准参与国债期货交易,已完成首笔...
银行间短债大涨,隔夜10年国债收益率创逾三...
国债期货大幅收涨
中国人民银行于8月30日开展央行票据互换(C...
国债期货集体收涨
财政部关于2022年记账式附息(十三期)国债...
财政部关于2022年记账式附息(十六期)国债...
险企主动开启债券风险排查:上班心情紧张2018年07月19日 09:19
  80%资金配向固定收益领域、债券配比占大头的保险机构,在债券违约频发之际,也早已坐不住,主动开启了对所持债券风险的排查。
  “每天上班心情更紧张了。”一位中小险企债券投资负责人说,每天都更认真地看所持债券发行主体的财务信息变化和新闻动态,这成为他们风险监测的日常工作。
  证券时报记者从一位保险集团投资部负责人处了解到,以往由监管主导或监管要求的债券风险排查,监管机构会下发相关表格,让各家公司按要求填报数据,主要是持仓信息和风险状况,包括客观描述和自评报告等。
  今年则有所不同。截至本周一(7月16日),证券时报记者询问的几家保险机构,均表示未收到来自监管的债券风险排查要求,不过他们都表示公司内部已经在进行排查,“不用等监管要求,公司都有动力自发排查”。
  “我们排查了、排查了。”一位受访中小险企首席投资官被问及是否开始排查债券时介绍,大约在两个月前,公司启动了对所持债券逐个进行的风险排查。“我们还行,比较保守,买的主要还是高等级债券,另外规模不大,持债个数也不太多。”
  尽管如此,他们排查债券风险前后仍花了一个月左右。据他称,该公司排查债券风险的流程,大体上先是信评部门对债券进行内部重新评级,风险高的再由投资经理介入,作出下一步投资决策。城投债方面,有一些还做了尽调。“虽然投的城投债都是高等级的,但是还是要根据当地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负债率等进行重新评定,不会简单根据江浙富、东北穷这种笼统的界定来判断城投债安全与否。”
  他表示,一个月排查下来,总体的结果是,公司持有的债券相对安全,风险不大。
  这家中小险企的排查及其所用方式,是多数险企开始对所持债券进行风险排查的一个缩影。一位资深保险投资人士对记者称,排查的方式,一般是信评为主,风控、前台投资等都会参与其中,对已经持仓的全部或者部分债券逐一进行评审,评审主要是基于债券发行人财务、动态消息等情况作出。
  “评审结果出来后,如果提示有重大风险,可能就会建议卖出。如果是记为‘持有至到期’的,还得修改会计科目,这是个特别麻烦的事情。”他表示,如果根据公开资料难以做出判断,则会去发行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力争获取更为全面的可供决策的信息。
  另外,还有一种了解债券安全性的方式,即与券商、资管机构等进行相互交流,来获知信息,这种方式有半公开的,也有私下一对一的。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今年5月对保险机构的调研显示,未来半年,险资最关注的风险即信用风险,政策、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流动性、汇率、杠杆等风险都排在其后。
  根据保险监管规定,除国债、政策性债券、金融债以外,保险资金可投的非金融企业债或公司债,发行主体信用评级要在A级以上,债券评级一般须在AA级以上。实际操作中,保险资金可投标准要严格得多。
  证券时报记者获得的权威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保险资金持有的约5.5万亿债券中,国债、金融债占比接近60%,企业债比例不到40%,企业债中3A级以上的占到85%。
  从债市机构投资者的角度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规模约70万亿元,保险资金全部配债规模5万多亿元,因此业内称,从概率上讲,保险机构受到的影响较银行更小。
  作为稳健投资派的代表,多家保险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发生的20多例债券及非标违约中,险资“踩雷”并不多见。
  一个颇受关注的“险情”是,今年6月,光大永明资产发起设立的“光大永明—营口港债权投资计划”遭遇潜在的本息延期危机,有十余家保险机构参与投资了这一计划。
  由于港口资金短缺,偿债主体营口港务集团一度表示对该计划到期的本金及利息共计5.3亿余元无力偿还,申请调整到期的还款计划。不过,最终营口港务集团于6月20日按期完成本息支付,让该债权计划有惊无险。
  不过,险资并非“不破金身”。记者了解到,在2016年末著名的中城建系列违约案中,至少有三家保险公司踩雷。不过,相较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往往更关注债券风险情况,也更早发现问题并采取行动。中城建于2017年5月31日公告显示,其被太保集团及旗下两公司、光大银行、吉祥人寿等13家金融机构起诉,涉诉案件20件,涉诉本金34.1亿元,其中有9例是在诉讼发生时还未发生违约问题。
来源:证券时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 广告服务 | 软件下载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99期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镜像以及链接
声明:本网站提供资讯、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沪ICP备05058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