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7570字,阅读时间约18分钟
观点概述:
1、 红枣2021年和2023年的大行情都有一定特殊的背景。2021年是市场第一次关注供应端的大幅减产,当时市场大多数参与者对于红枣的产量、消费、库存、仓单成本都不甚了解,凭着对2018年苹果大减产的记忆,以及农产品减产三成价格翻倍的朴素经验,通过3个涨停板表达了市场对于红枣减产的强烈看涨预期,当时认为行情回落的主要原因还是结转库存太大,总供应的减产幅度并不大,对于需求端的考虑权重并不多,或者说对需求端的低迷主要归因于疫情;2023年供应确定大幅减少,但疫情后对需求端形成了错误预期,到了2024年新枣下树前,从当初的预期缺口10万吨到最后结转了8-10万吨,这一产季让市场真正认识到红枣消费端的非刚性特征,即需求弹性非常大。同时,2023-2024产季对于多空双方的印象都非常深刻,空方对于产量和库存的判断是有误差的,但是对于估值的理解是正确的(超过13000-14000元/吨属于高估区间),做空的时机是错误的;多方对于产量和库存的判断是更准确的,但是对需求的理解是错误的,对后期消费有缺口会继续涨价的预期也是错误的。
2、 2025-2026产季6月份做多的时机是很好的,但预计行情空间并不大,主要原因:(1)没有形成大减产的共识,综合不同产业主体及投资者的调研来看,今年大部分认为是正常年份或略减的水平,普遍预估产量在50-60万吨区间,近期新疆天气较为适宜,产量预估较7月初小幅上调,与6月份部分投资者的调研结论有较大差异。(2)带着超40万吨库存上涨,阻力太大,今年持仓增幅和2021年、2023年差不多,但指数涨幅远小于2021年和2023年,我们认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经历2021年和2023年的行情后,市场对红枣基本面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不愿意给更高的估值。(3)历史经验不可线性外推,2023年的抢收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大减产是形成了共识,并且越靠近下树,预估减产幅度越大,今年目前为止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其次2023年减产发酵的时间长,现货提前大幅涨价,在新枣下树前,沧州特级已经上涨至12200元/吨,除了提前囤货的大企业和期现公司,大部分产业主体剩余库存并不多,现货利润较为丰厚,今年大部分产业现货端利润不高,库存偏高,库容不多,如果按照目前主流50-60万吨产量预估,我们认为大概率不会发生抢收。
3、 关于农产品调研的感悟:(1) 6月底红枣的调研和4月底苹果的调研很多方面是类似的,最主要是时机上太早了,对产量的判断是处于一个欺骗性很强,不确定性很高的阶段,红枣头茬花对于最终产量的影响占比并不高,苹果集中开花的时间就几天,而红枣花可以持续开到立秋(今年是8月7日),7月20日之前座果都不算晚,生长周期足够,苹果花比红枣花更珍贵,座果率的要求比红枣更高,果农的调节仍可达到和去年相当的产量,新疆今年整体积温较高,果农投入积极,水肥不缺,所以从对照的原理上我们认为今年红枣产量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从后期各团队调研情况来看,基本符合这个预期。(2)关于调研还有一种说法是不能相信果农,其实大多数果农还是非常淳朴的,果农的眼泪并不是鳄鱼的眼泪,而是基于当下情绪的主观反映,基本面是会变的,果农的情绪也是会变的,在本就模糊的阶段,果农以及代办的判断也是有误差的,噪音的比例是很高的,这个时候越勤奋捕获的噪音也就越多,同理,如果基于今年6月份对红枣的调研结果,来对标2021年和2023年的行情,无疑是繁华背后的海市蜃楼。
策略:宏观转暖或减产交易最激烈的时候,逢高空2601合约和2605合约
风险:天气影响下新季减产幅度扩大、需求超预期
一、红枣历史行情的回顾和总结
1、2021-2022产季——市场第一次关注供应端的大幅减产
2021年7月14日,随着产区传来红枣大幅减产的消息,盘面迅速突破上涨,当时市场大多数参与者对于红枣的产量、消费、库存、仓单成本都不甚了解,凭着对2018年苹果大减产的记忆,以及农产品减产三成价格翻倍的朴素经验,通过3个涨停板表达了市场对于红枣减产的强烈看涨预期,震荡上涨一直到12月初,新季下树收购后,收购价格低于预期,同时盘面限开仓手数,仅仅用了20个交易日,2201合约从16000元/吨以上跌至11400元/吨。2021-2022产季当时认为行情回落的主要原因还是结转库存太大,总供应的减产幅度并不大,对于需求端的考虑权重并不多,或者说对需求端的低迷主要归因于疫情。
2、2023-2024产季——供应确定大幅减少,但疫情后对需求端形成了错误预期
2023年4月底开始发酵产区死树不发芽,7月17日随着新季产量相较于正常年份确定减产20%-30%以上,2401合约突破12500元/吨的压力位,随着7-8月的持续调研,减产幅度不断扩大,2023年减产的主要原理是积温低,发芽和开花推迟,生长周期不够。当时对于结转库存的预估是12万吨,产量的预估是在30万吨附近,对于需求端的预估是52万吨,盘面带着10万吨的供需“缺口”预期,一直维持在13000-14500元/吨震荡至下树收购,随着产区下树减产进一步确认,收购价格低开高走,抢收最高至11-12元/公斤,盘面最高涨至16000元/吨,收购完成后大部分产业主体依然看涨,但春节期间消费端明显低于预期,同时盘面限开仓手数,仅仅25个交易日,2405合约从15000元/吨跌至11900元/吨。
2023-2024产季的行情不同于2021-2022产季模糊的状态,2023年总供应确定是少于正常年份需求量,同时2023年疫情管控放开后,对消费品的需求预期好转,但到了2024年新枣下树前,从当初的预期缺口10万吨到最后结转了8-10万吨,这一产季让市场真正认识到红枣消费端的非刚性特征,即需求弹性非常大。
同时,2023-2024产季对于多空双方的印象都非常深刻,空方对于产量和库存的判断是有误差的,但是对于估值的理解是正确的(超过13000-14000元/吨属于高估区间),做空的时机是错误的;多方对于产量和库存的判断是更准确的,但是对需求的理解是错误的,对后期消费有缺口会继续涨价的预期也是错误的。
二、2025-2026产季:做多的时机是很好的,但预计行情空间并不大
2025-2026产季6月初,红枣2601合约从9300元/吨底部逐步抬升,到7月初最高涨至11300元/吨,涨幅约2000元/吨,从时间的角度来看,6月份宏观氛围好转,文化商品指数也探底回升,去年是近些年来产量最大的年份,今年大概率同比是要减产的,并且一茬花受到沙尘暴和热干风的影响坐果不佳,新季供应端也有受损,同时市场绝大多数人基于高库存看空,这次多头行情发动的时机是很好的,但我们预计这轮行情空间并不大,主要原因如下:
1、没有形成大减产的共识
2024-2025产季整体积温处于近5年来最好的水平,去年产量大,平均收购价格虽然只有5-5.5元/公斤,但是枣农的收入依然较为可观,种植积极性较高,冬季没有发生冻害,并且水肥充足,从原理上来看,今年不会是大减产的年份,但是从各调研团队反馈的情况看,确实存在约2-3成的果园坐果不是很好的情况,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我们总结原因如下:
(1)客观原因,今年新疆积温较高,枣树普遍开花较早并且较为集中,类似于4月份苹果花遭遇热干风,集中盛开导致对短时间内座果要求较高,同时新疆前期遭遇较多的沙尘天气,自然座果率非常低,并且密度越高的枣园表现的越明显,造成了部分枣园树体下部空枝的现象。
(2)主观原因,由于去年头茬自然坐果好,后期遭遇雨水裂果多,部分枣农本意是想放弃头茬花的坐果,环割打药的时间推迟了,错过了最佳坐果期,等发新的枝条再开花座果,从感官来看确实比去年同期要差。
综合不同产业主体及投资者的调研来看,今年大部分认为是正常年份或略减的水平,普遍预估产量在50-60万吨区间,近期新疆天气较为适宜,产量预估较7月初小幅上调,与6月份部分投资者的调研结论有较大差异,市场没有形成大减产的共识。
2、带着超40万吨库存上涨,阻力太大
2024-2025产季产量超过75万吨,加上结转8万吨,总供应超过80万吨,目前了解到总库存约40-45万吨,去年盘面提前交易产量大的预期,部分加工企业收购后仓单成本较高,盘面没有给出无风险的套保机会,仓单注册量并不高,非标套保的量要更大,近期盘面上涨后,基差大幅走弱,仓单逆季节性的增加,另外今年修改交割标准后,陈枣可以贴水在新季2603合约之前交割,部分原料以及成品在价差拉开后选择在新季合约套保,这一部分也没有体现在仓单的注册量中。
从红枣指数和持仓量来看,每次大的行情都伴随着持仓的大幅增加,今年却阻力很大:
(1)2021年7月红枣总持仓从6万增到16万,指数从9000元/吨涨到了17000元/吨;
(2)2023年7-11月红枣总持仓从6万逐步增到15万,指数从9500元/吨涨到16000元/吨;
(3)2025年6月红枣总持仓从12万涨到了28万,持仓增幅和2021年、2023年一样约2.5倍,指数从8800元/吨涨到10600元/吨,指数涨幅远远低于2021年和2023年。
市场永远是对的,大幅增仓后盘面涨幅不大背后的原因,除了没有形成大减产的共识,以及库存压力太大,我们认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经历2021年和2023年的行情后,市场对红枣基本面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不愿意给更高的估值,类似的增仓在去年9月份宏观转暖时也有过一次,总持仓从8万增到18万,指数从9200元/吨涨到了10500元/吨,然后持仓回落至12万,盘面创下新低。从历史持仓和指数涨幅来看,最高的持仓一般都对应着最高的价格,所以后续行情的一个关键点是看持仓还能不能继续扩大,还有没有更激烈的矛盾。
3、抢收大概率不会发生
历史经验不可线性外推,2023年的抢收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大减产是形成了共识,并且越靠近下树,预估减产幅度越大,今年目前为止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其次2023年减产发酵的时间长,现货提前大幅涨价,在新枣下树前,沧州特级已经上涨至12200元/吨,除了提前囤货的大企业和期现公司,大部分产业主体剩余库存并不多,现货利润较为丰厚,今年大部分产业现货端利润不高,库存偏高,库容不多,如果按照目前主流50-60万吨产量预估,我们认为大概率不会发生抢收。
我们对灰枣平衡表做一个推演,假设新季产量预估分别为40万吨、50万吨、60万吨:
(1) 新季产量40万吨(小概率):总供应70万吨和2022年类似,2022年收购均价5元/公斤,但这一年是由于疫情封控,收购推迟,枣农有急售心态,假设今年产量在40万吨,考虑到去年出成率低,今年好货大概率价格会有较强支撑,盘面价格在10000元/吨附近也会有较强支撑,后续仍可交易高开称预期。
(2) 新季产量50万吨(中概率):总供应80万吨,和去年总供应相当,则当下的盘面不具备做多价值,下树前可按照9500元/吨-10500元/吨区间震荡操作,下树后逢高做空。
(3) 新季产量60万吨(大概率):总供应90万吨,大于2024年的总供应,则当下的盘面包含了较高的天气升水,仍处于高估水平,以逢高做空为主,产业也可考虑逢高套保。
三、农产品调研的感悟
最后简要谈一下关于农产品调研的一些感悟:
1、 调研的时机很重要
今年4月底我们对苹果西部产区进行了一次坐果调研,由于遭遇热干风,苹果花授粉出现问题,在当时看来平均每10朵花50个花蕊只坐住1-2个苹果,座果率是远低于正常年份,从而做出了陕西及周边区域大减产的论断,等到套袋再去看的时候,套袋数量确实是超预期的,总结下来原因一方面是今年花量的基础是大的,另一方面果农留下了较多的腋花芽(部分占比超过1/3),从而对套袋量有一个明显修复。
6月底红枣的调研和4月底苹果的调研很多方面是类似的,最主要是时机上太早了,对产量的判断是处于一个欺骗性很强,不确定性很高的阶段。红枣头茬花对于最终产量的影响占比并不高,苹果集中开花的时间就几天,而红枣花可以持续开到立秋(今年是8月7日),7月20日之前座果都不算晚,生长周期足够,苹果花比红枣花更珍贵,座果率的要求比红枣更高,果农的调节仍可达到和去年相当的产量,新疆今年整体积温较高,果农投入积极,水肥不缺,所以从对照的原理上我们认为今年红枣产量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从后期各团队调研情况来看,基本符合这个预期。
2、 果农的眼泪不是鳄鱼的眼泪,但有可能是噪音
关于调研还有一种说法是不能相信果农,其实大多数果农还是非常淳朴的,果农的眼泪并不是鳄鱼的眼泪,而是基于当下情绪的主观反映,基本面是会变的,果农的情绪也是会变的。比如陕西某地一果农,4月29日我们去地里的时候,问他今年产量怎么样,他说去年套10万袋,今年树上都没有果,估计就套2万,水溶肥也不想打了,那个时候他是真的不想打水溶肥了,因为要考虑到投资回报的问题,等到6月7日再去的时候,他正在地里唱歌,我们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是不是因为套袋多啊,他说现在看起来还可以咧,套了5万袋,6万不知道能不能套上。这样的例子很多,甚至当时很多声音是被动的传达到耳朵里,比如4月底在白水吃饭,一个卖肉夹馍的老板对着其他顾客说,今年苹果产量很低,估计也就能套几千袋,减产幅度非常大;在小丘面馆,老板娘主动说,往年这个时候顾客都是满的,今年都是空荡荡的,地里都没苹果,也就没人请人来疏果了,这样的声音会不自觉的加强我们的判断,而事后来看,在本就模糊的阶段,果农以及代办的判断也是有误差的,噪音的比例是很高的,这个时候越勤奋捕获的噪音也就越多,同理,如果基于今年6月份对红枣的调研结果,来对标2021年和2023年的行情,无疑是繁华背后的海市蜃楼。
四、总结:
1、 红枣2021年和2023年的大行情都有一定特殊的背景。2021年是市场第一次关注供应端的大幅减产,当时市场大多数参与者对于红枣的产量、消费、库存、仓单成本都不甚了解,凭着对2018年苹果大减产的记忆,以及农产品减产三成价格翻倍的朴素经验,通过3个涨停板表达了市场对于红枣减产的强烈看涨预期,当时认为行情回落的主要原因还是结转库存太大,总供应的减产幅度并不大,对于需求端的考虑权重并不多,或者说对需求端的低迷主要归因于疫情;2023年供应确定大幅减少,但疫情后对需求端形成了错误预期,到了2024年新枣下树前,从当初的预期缺口10万吨到最后结转了8-10万吨,这一产季让市场真正认识到红枣消费端的非刚性特征,即需求弹性非常大。同时,2023-2024产季对于多空双方的印象都非常深刻,空方对于产量和库存的判断是有误差的,但是对于估值的理解是正确的(超过13000-14000元/吨属于高估区间),做空的时机是错误的;多方对于产量和库存的判断是更准确的,但是对需求的理解是错误的,对后期消费有缺口会继续涨价的预期也是错误的。
2、 2025-2026产季6月份做多的时机是很好的,但预计行情空间并不大,主要原因:(1)没有形成大减产的共识,综合不同产业主体及投资者的调研来看,今年大部分认为是正常年份或略减的水平,普遍预估产量在50-60万吨区间,近期新疆天气较为适宜,产量预估较7月初小幅上调,与6月份部分投资者的调研结论有较大差异。(2)带着超40万吨库存上涨,阻力太大,今年持仓增幅和2021年、2023年差不多,但指数涨幅远小于2021年和2023年,我们认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经历2021年和2023年的行情后,市场对红枣基本面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不愿意给更高的估值。(3)历史经验不可线性外推,2023年的抢收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大减产是形成了共识,并且越靠近下树,预估减产幅度越大,今年目前为止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其次2023年减产发酵的时间长,现货提前大幅涨价,在新枣下树前,沧州特级已经上涨至12200元/吨,除了提前囤货的大企业和期现公司,大部分产业主体剩余库存并不多,现货利润较为丰厚,今年大部分产业现货端利润不高,库存偏高,库容不多,如果按照目前主流50-60万吨产量预估,我们认为大概率不会发生抢收。
3、 关于农产品调研的感悟:(1) 6月底红枣的调研和4月底苹果的调研很多方面是类似的,最主要是时机上太早了,对产量的判断是处于一个欺骗性很强,不确定性很高的阶段,红枣头茬花对于最终产量的影响占比并不高,苹果集中开花的时间就几天,而红枣花可以持续开到立秋(今年是8月7日),7月20日之前座果都不算晚,生长周期足够,苹果花比红枣花更珍贵,座果率的要求比红枣更高,果农的调节仍可达到和去年相当的产量,新疆今年整体积温较高,果农投入积极,水肥不缺,所以从对照的原理上我们认为今年红枣产量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从后期各团队调研情况来看,基本符合这个预期。(2)关于调研还有一种说法是不能相信果农,其实大多数果农还是非常淳朴的,果农的眼泪并不是鳄鱼的眼泪,而是基于当下情绪的主观反映,基本面是会变的,果农的情绪也是会变的,在本就模糊的阶段,果农以及代办的判断也是有误差的,噪音的比例是很高的,这个时候越勤奋捕获的噪音也就越多,同理,如果基于今年6月份对红枣的调研结果,来对标2021年和2023年的行情,无疑是繁华背后的海市蜃楼。
农产品组:
张磊
Z0019369
13641667560
混沌天成研究院是一家有理想的大宗商品及全球宏观研究院。
在这个研究平台上,我们鼓励跨商品、跨资产、跨领域的交叉研究,传统数据和高科技结合,致广大而尽精微,用买方的态度去分析问题,真理至上,关注细节,策略导向。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全面的工业体系,产业链上下游完整,各类原材料和副产品把产业链连接成复杂的产业网。扎根于中国,我们有着产业研究最肥沃的土壤;深度研究中国也一定可以建立投资全球的优势。
中国的期货市场正趋于专业化和机构化,我们坚信这样求真的研究也必将给投资者带来有效的服务和真正的价值。
我们关于商品研究提升的三点结论:
第一是要提高研究效率:要提高快速学习、快速反应的能力。我们这份职业的目的是研究最重要的矛盾点,把握行情,不是做某个商品的百科全书。所以要有针对当前矛盾,迅速搜集相关信息,并形成有依据的见解。通过国内外网络资料,各方数据库,新闻媒体,电话产业人士,遍读行业报告等方式,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辞辛苦,把问题搞清楚。研究员只有具备这样的快速研究能力,才能让一丝丝的灵感不被错过,拨开云天见月明,形成有洞察力的见解。
第二是要提升魄力格局:利用产业周期的思维,把眼光放长放远,对于行情要有想象力,也要有判断大行情的魄力和格局。把未来20%以上的价格波动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而不能仅盯着短期的一个开工率或库存来做短期行情。决定商品大方向的就是产业周期,不能解决的矛盾点可能会产生极端行情,研究员应该把产业周期和关键矛盾点作为价格判断的发力点。大格局出来后,去跟踪每个阶段的利润、库存、开工等短期指标,看是否和大格局印证从而做出后续的思考和微调。长周期和短期矛盾共振行情会大而流畅。
第三是要树立求真精神:以求真的态度去研究和交易。不要怕与众不同,不要怕标新立异,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创造价值的过程一定不是寻找同行认同的过程,而是被市场认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