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303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观点摘要:
2022年6月-11月的高利润和超预期,造成生猪产能(能繁母猪)环比不断增加,这种产能增加的趋势在12月份被“疫情放开”所终止,所以中国生猪理论供给(出栏量)的最高峰在2023年9月份。
但由于持续7个月的低利润,造成了生猪行业的低库存(存栏),这种低库存有两种表现结果:肥标价差大于往年同期、体重低。
低存栏意味着8、9月的出栏增量可能不大了,所以二育和压栏入场,二育和压栏的入场相当于“主动做库存”,这也是生猪价格从14000拉到17000的主要原因。但目前肥标价差仍在,尤其是体重还处于低位,所以我认为目前处于主动做库存周期的前期,未来主动做库存仍有空间。
未来9月份以后,我们将面临出栏量不再增加(产能释放理论最高点在9月),但需求季节性回升30%,也就是说生猪的价格得以传导给终端,这时候生猪价格将继续上涨。
一、现在为什么处于产能释放周期的尾端?
在生猪的数据里,价格和利润是第一性的,最准确的。产能(母猪)和库存(体重)都是利润造成的结果,尽管每一轮周期的表象驱动不同,比如蓝耳病、环保禁养、非洲猪瘟,但猪周期核心就是利润周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润指导经济行为。我们在历史上也能得到验证。
本轮猪周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本轮周期从2022年5月给出养殖利润开始,一直到2022年12月结束。产能的不断增加,当产能释放时,出栏增加的趋势会在10月份结束。
但是从产能向产量传导的过程之中,配种、仔猪成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中间变量,因此我们需要仔猪的数量来验证这种趋势,也就是说,用仔猪推导未来的供给,准确性更高一些。配种和仔猪成活等因素也是我国、哪怕是美国生猪价格季节性的主要成因。从仔猪量上我们可以看出生猪出栏供给最高峰在9月结束。
在下面这组数据的运用中,我们最好主要看环比。
所以本轮猪周期的产能释放,从增量的角度来看,已经接近尾声。而我们的价格变动主要就是靠增量靠边际变动来驱动的。
二、季节性的需求增量,我们主要看餐饮收入,当然我们也可以反推:比如屠宰量增加了30%,但价格持平,我们可以认为是需求也增加了30%,承接住了供给增量。从餐饮收入来看,我们11月需求增量相对于9月份会增30%.
我们从地铁出行、电影票房、豆油表需、棉纺订单、淀粉糖提货量等角度来看感受我们这个国家的终端需求来看,我们国内今年的总体终端需求并不差,当然也没有太亮眼,起码比去年好很多,我们没有理由看空生猪的未来消费。
三、我们当下处于主动做库存周期的前期,因为体重仍然偏低;当下肥猪需求较差,已经压栏半月的情况下肥标价差仍在,当肥猪需求旺季来临,肥标价差仍将走扩。
二育群体尽管有时狂热,这是人之常情,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但我感觉他们是一批有眼光、有魄力、有胆识的人,他们正向引导和加强了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并有前瞻性思维,这是目前很多期货行业研究员所不能比拟的。
总结:生猪大的产业性周期性的驱动还没来,本轮的上涨可以定性为:低库存遇上季节性需求增量的季度级别反弹。展望来看:主动做库存仍有空间,未来供给不增的情况下需求季节性增长,所以本轮生猪阶段性上涨还没有完。当库存偏高,季节性需求已经接近顶部,再做空不迟。
农产品组:
朱良
Z0015274
混沌天成研究院是一家有理想的大宗商品及全球宏观研究院。
在这个研究平台上,我们鼓励跨商品、跨资产、跨领域的交叉研究,传统数据和高科技结合,致广大而尽精微,用买方的态度去分析问题,真理至上,关注细节,策略导向。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全面的工业体系,产业链上下游完整,各类原材料和副产品把产业链连接成复杂的产业网。扎根于中国,我们有着产业研究最肥沃的土壤;深度研究中国也一定可以建立投资全球的优势。
中国的期货市场正趋于专业化和机构化,我们坚信这样求真的研究也必将给投资者带来有效的服务和真正的价值。
我们关于商品研究提升的三点结论:
第一是要提高研究效率:要提高快速学习、快速反应的能力。我们这份职业的目的是研究最重要的矛盾点,把握行情,不是做某个商品的百科全书。所以要有针对当前矛盾,迅速搜集相关信息,并形成有依据的见解。通过国内外网络资料,各方数据库,新闻媒体,电话产业人士,遍读行业报告等方式,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辞辛苦,把问题搞清楚。研究员只有具备这样的快速研究能力,才能让一丝丝的灵感不被错过,拨开云天见月明,形成有洞察力的见解。
第二是要提升魄力格局:利用产业周期的思维,把眼光放长放远,对于行情要有想象力,也要有判断大行情的魄力和格局。把未来20%以上的价格波动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而不能仅盯着短期的一个开工率或库存来做短期行情。决定商品大方向的就是产业周期,不能解决的矛盾点可能会产生极端行情,研究员应该把产业周期和关键矛盾点作为价格判断的发力点。大格局出来后,去跟踪每个阶段的利润、库存、开工等短期指标,看是否和大格局印证从而做出后续的思考和微调。长周期和短期矛盾共振行情会大而流畅。
第三是要树立求真精神:以求真的态度去研究和交易。不要怕与众不同,不要怕标新立异,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创造价值的过程一定不是寻找同行认同的过程,而是被市场认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