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正文>

全球集运行业面临新挑战

2025-05-09 08:20:23
期货日报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收藏举报
— 分享 —

美国关税政策冲击货物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贸易展望和统计》报告显示,受美国关税战及各国贸易政策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将陷入严重萎缩之中,同比降幅在0.2%~1.5%。货物贸易萎缩直接冲击全球海运需求,导致运价波动、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及行业格局重构。数据显示,4月,亚太至北美航线货量下降,运价承压,约8艘大型集装箱船从该航线转投亚欧航线,使得航线运力供给充裕,未来供需平衡面临挑战。

亚太至北美航线货量下降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名为《通过对等关税调节进口,以纠正导致美国商品贸易持续巨额赤字的贸易行为》的行政命令,悍然宣布将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加征关税。这项行政命令的目的是解决美国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问题,增加财政收入,促使产业回流和国内就业,从而提升其经济安全,它的核心是所谓的“对等关税”。具体措施是,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并针对特定国家加征更高的税率,以匹配其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与此同时,特朗普还签署了另一项行政命令,宣布于5月2日正式取消针对中国出口的价值800美元以下商品的“小额免税”政策。此前,该政策曾在2月初被短暂取消,但由于美国海关系统不堪重负,导致数百万包裹积压,特朗普政府被迫在2月7日宣布暂缓执行。

这场关税风波对全球贸易往来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美国企业预计关税增加将削弱美国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中美航线的集装箱运输需求在4月遭遇重创,班轮公司纷纷反馈亚太至北美航线货量下降,运价面临压力。

额外船舶涌入亚欧航线

中美贸易受挫使得跨太平洋航线运力过剩,不少航运公司开始将富余的船舶调配至其他航线。其中,一个显著现象是中美航线的运力外溢至亚欧航线。

据行业调查统计,自4月初美国宣布“对等关税”政策以来,已有约8艘大型集装箱船(合计运力约10万TEU)从中美航线转投至亚欧航线。这些船舶中,部分用于填补欧线空班,其余则是因航线船型调配所需。

中远海运和长荣海运共调整4艘船舶投入亚欧航线,以弥补5月亚欧航线原计划的空班停航情况,有效保障5月亚欧航线班期的密度,避免因临时停航引发的服务中断。

马士基将原本5700TEU级别的小型船更换为9162TEU的大型船舶投入欧洲航线,通过这种“以大换小”的方式提升单航次运力,同时在亚欧航线上倾向于部署更大型船舶来提高效率并降低单位成本。

韩国现代商船(HMM)从美线调出2艘船,增补至其参与的亚欧航线服务网络,填补因缺船产生的运力空缺。

这一系列运力外溢现象显示,在中美航线需求下降的压力下,航运公司迅速行动,将过剩运力转移至其他贸易航线,亚欧航线成为承接中美航线富余运力的主要方向。然而,随着这些额外船舶的涌入,亚欧航线的运力供给进一步充裕,未来的供需平衡面临新的挑战。

航运公司积极应对变局

跨太平洋至亚欧的运力转移仅是航运业应对本轮贸易冲击的举措之一。面对需求格局的突变,各大航运公司采取多方面的运力管控与市场应对策略,以缓解运力过剩压力,稳定市场秩序。

航运公司通过主动削减航次供给来控制总体运力投放,这成为保价的关键手段。自4月起,主要航运联盟显著增加跨太平洋航线的停航计划。例如,日籍航运公司ONE暂停原定5月恢复的美西航线服务,甚至取消部分航次。借助这些停航措施,航运公司削减运力过剩最为严重的航线的舱位供给,减缓运价下跌的速度。

对于一时难以转投他处的富余船舶,部分航司选择将其暂时闲置锚泊,以待市场回暖时重新投入运营;个别老旧船舶则考虑加速拆解处置,从根源上收缩运力规模。

除了运力控制,航运公司的定价策略也呈现出灵活且复杂的特性:

一方面,针对货源不足的状况,航司为保证舱位得以利用,采取降价揽货的方式。亚欧和跨太平洋航线的即期运价被频繁下调,航司之间相互效仿跟进降价,从而形成运价下行的负反馈链条。

另一方面,航司不想陷入恶性价格竞争,故而尝试阶段性提价来稳定市场。5月初,欧洲航线上部分航司有过上调运价的行为,试图扭转运价下跌的趋势。然而,由于市场供需基本面并未得到改善,其他航司选择维持较低报价以确保装载率,最终涨价尝试未能成功。

经历此番博弈后,航运公司在平衡“保利润”与“抢市场”时变得更为谨慎,普遍采用联合限产保价的手段(比如联合停航控制舱位)来支撑运价底部,同时在局部市场通过短期促销来吸引货量,以此维持现金流和市场份额。

总体来看,随着贸易政策的变动以及由此引发的需求萎缩,航运公司运用多种方式来应对运力外溢所带来的挑战。然而,随着额外运力涌入欧洲航线,该航线的供需失衡状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未来,航运公司需持续对航线布局与运力部署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关注未来市场供需演变

进入5月后,全球集装箱航运市场步入旺季前的过渡期,接下来几个月的供需演变将取决于季节性需求提升能否缓解贸易变化的影响。

短期内(5—6月),亚欧和跨太平洋航线的供需关系依旧会较为疲软,但可能会有阶段性企稳迹象。欧洲航线的需求虽然受到欧洲高通胀和经济放缓的影响恢复较慢,但随着夏季的到来,欧洲进口商为秋冬销售季的备货需求会逐步释放,5月底—6月可能迎来出货小高峰。如果欧美市场的补货需求在二季度末启动,将有助于提高航线舱位的利用率,减缓即期运价的下行压力。另外,航运公司在前几个月实施的大规模停航控运力措施将在近期见效,若需求略有回升且运力增幅受控,市场供需矛盾将阶段性缓解,运价或触底企稳。

中期(下半年)来看,市场前景依旧充满不确定性,供给过剩能否得到缓解取决于诸多因素。预计全球新造船舶在下半年陆续交付,从而推高运力供应。然而集装箱贸易量增速预期仅为3%,新增产能远超需求增量,供过于求的压力可能长期存在,特别是在亚欧航线。在此背景下,更多船舶可能会继续流向欧洲市场,在三季度引发新的运力过剩高峰。

此外,欧美经济基本面表现疲弱,尽管下半年存在旺季需求拉动,但在高库存和高利率的环境下,消费需求难以实现大幅增长。倘若欧美进口需求未达预期,航运公司可能会通过降价来维持船舶满载,进而面临新一轮价格战的风险。贸易政策的变化同样是一个关键变量,若是美国进一步升级经贸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贸易环境,航运需求可能会遭受更多冲击。

然而,也存在相对乐观的情况。若贸易摩擦得到缓和,且全球经济展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那么下半年运价或许会出现小幅反弹。不过,鉴于运力过剩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反弹的空间会受到制约。整体而言,2025年下半年集装箱航运市场大概率持续处于供需博弈的状态,运价将在低位窄幅波动,并逐步筑底。航运公司需借助精细化的运力管理以及灵活的定价策略,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近期,集装箱运价期货市场呈现出疲弱态势,反映市场对未来运价持有悲观预期。自4月初美国推出“对等关税”政策后,欧洲航线运价期货便持续下滑,主力合约(如6月交割的EC2506合约)在4月跌幅超过40%,期货市场已将市场对全球贸易摩擦、欧洲运力过剩以及现货市场运价回落的预期表现出来。集装箱运价期货市场当前的低迷状态显示,短期运价仍将承压,供过于求的状况或持续下去。

投资者需关注以下风险因素:一是贸易政策的演变,任何新的关税举措或谈判进展都可能对期货市场产生迅速影响;二是全球供需状况的变化,特别是欧美经济回暖的程度以及需求释放的速度,均有可能影响运价的走势。鉴于期货市场的反弹幅度会因运力过剩问题的持续存在而受到限制,所以投资者在面对期货市场的波动时应保持谨慎态度,灵活地调整投资策略。

 

来源:期货日报网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99期货。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99期货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

24小时热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