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可能是今年通胀数据的转折点。PPI年内最低点可能出现在7月。与之相对应,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中枢抬升的势头可能暂时告一段落,8月以后CPI同比涨幅中枢可能将略低于上半年。两份通胀数据可能出现年内转折点的背后,有一部分是共性原因。
一个重要的共性原因是同比基数,即翘尾效应。去年8月和9月,PPI环比分别大幅下降0.8%和0.7%。在宏观政策持续协同发力,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背景下,8月PPI环比变动为0,同比由7月的下降3.6%放缓至下降2.7%。
CPI同比亦有类似受基数影响的情况,但情况相反。食品是CPI中权重最高的分项,其波动整体较大,对CPI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去年8—9月,受供给端冲击,以猪肉、瓜果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快速上行,使得当时的CPI食品分项有较大幅度的上行,分别拉动CPI同比上升0.6个、0.7个百分点。而在供给冲击过后,肉类、农产品等食品价格快速回落,今年以来基本符合季节性规律,没有再像去年同期一样出现快速上涨。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今年CPI食品分项同比读数偏低,可能持续成为未来2~3个月CPI同比涨幅的拖累项。
8月PPI和CPI的变化,除了共性的翘尾效应因素影响之外,也有政策因素的驱动。
“反内卷”政策对工业品价格的影响正在持续体现。8月煤炭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同比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10.3个、6.0个、3.2个、2.8个、0.6个百分点,对PPI同比的下拉影响比上月减少约0.50个百分点,是PPI同比降幅收窄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改善结构,显示此前企业无序竞争的现象正在逐步改善、重点行业产能治理正在有序开展。笔者预期PPI同比降幅在年末收窄至2.5%附近。
3000亿元规模的“以旧换新”等促内需政策的出台,以及一些限制性政策的解除,推动宏观经济逐渐回暖。从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走势来看,今年以来我国服务类消费价格有所回升,且各个分项大多数时间对CPI均有正贡献,显示居民消费端有较为广泛的改善。8月份的CPI数据中,衣着拉动0.13个百分点,居住拉动0.02个百分点,服务项目拉动0.04个百分点,教育拉动0.10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拉动0.09个百分点,其他服务和商品拉动0.22个百分点。
近三年,我国PPI同比均为负增长,这是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承压的一大原因。诚然,其中有疫情后我国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矛盾存在,但数据背后也交织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长期趋势。因此,需要跳出短期波动的视野,以辩证的思考,审视这份“低温”数据中蕴含的“升温”潜能。
首先,通胀偏低与我国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转型升级趋势相呼应。回望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不足50%,基础设施建设尚有广阔空间。彼时,以房地产投资为引擎的增长模式,有效破解了居民住房短缺的难题,使得历史上的通胀周期与房地产投资周期紧密联动。但随着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2019年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大关,房地产投资的边际带动效应逐渐减弱,科技产业、服务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新方向。当前,我国服务业已取得一定的发展成绩。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0年前的49.23%升至56.75%。在经济驱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和科技的过程中,宏观经济在转型期经历一定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却由此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制造业的技术升级与优质供给创造正在从根源上重塑物价的生成逻辑。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在2024年贡献了全球约30%的工业增加值,汽车、手机等超200种主要工业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2024年约600万的理工科毕业人数和世界第二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正在创造强大创新动能,使得“中国制造”不断走向全球,并向“中国智造”不断升级。完整的供应链、卓越的产业集群效应以及持续提升的生产效率,共同推动产业不断将“加量不加价”的更高性价比产品呈现给消费者。这部分砍掉的价格,正是技术提升、效率提升与供应链优化后所节约下来的社会成本。因此,当前的物价水平可能也是中国制造业强大创新与效率优势的一种体现。
最后,“反内卷”政策的核心在于纠偏无序竞争,重塑健康产业生态。部分领域中以“价格战”为代表的恶性竞争,虽能短期换取市场份额,却长期扼杀行业利润,是一种不可持续的负和博弈。政策的意图并非简单抑制价格波动,而是通过治理无序竞争,引导企业从低水平“拼价格”转向高水平“比质量、赛创新”,从而恢复行业合理的利润空间,营造一个共生共荣、质量取胜的健康市场环境。笔者认为,这与我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目标完全契合。进一步推进产业“反内卷”,将引导产业打破“低价竞争—利润摊薄—创新无力”的恶性循环,最终建立起“创新—溢价—利润—再投资”的良性发展通道,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注入更可持续的新动能。(作者系中信期货研究所宏观和国际研究部总经理)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