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以来,黑龙江早熟大豆陆续开始收割,新季大豆逐步进入大规模上市期。当前主产区新季大豆产量及质量情况、大豆种植户销售情绪、下游食品与压榨企业建库节奏等备受关注。大商所带领调研团队,走访了大豆农场、贸易商、食品加工和压榨等共计20余家企业,与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也到田间地头探察大豆的生产情况。
种植面积增长
大豆总产量主要受播种面积和单产的影响。从调研情况看,受种植收益、政策补贴、轮种要求等影响,今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明显增长,东部产区增幅7%~15%,西部产区增幅5%~10%。笔者结合权重综合判断,黑龙江东部、西部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分别较去年增长10%和7%,整体增幅在8%左右。单产方面,调研对象反馈今年单产有增有减,但整体较往年有所提升。笔者预计黑龙江新季大豆单产与去年持平,整体处于偏高水平。其中,北安地区大豆产量多在400斤/亩(最高达到560斤/亩),部分受灾地区为300斤/亩左右;佳木斯农场大豆产量在450斤/亩左右,地方种植户大豆产量在350斤/亩左右;富锦产区大豆产量在450~500斤/亩。
大豆质量主要看蛋白含量与脂肪含量。今年黑龙江高蛋白和高油高产品种大豆的种植积极性较高。因调研时黑龙江大豆尚未集中上市,蛋白含量尚无法确定。就调研时的情况看,同品种大豆蛋白含量同比有所下降,且东、西部反馈有一定分化。脂肪含量方面,高油大豆单产较高,脂肪含量一般可达到22%,但目前不少企业反馈高油大豆在脂肪含量提升的同时蛋白含量有所降低。
整体看,今年黑龙江产区大豆播种面积增长,单产基本与去年持平。
成本有所下降
今年大豆种植成本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是地租下降。近两年玉米、大豆价格不高,导致黑龙江地租出现下滑。今年地租整体在11000元/公顷,较去年下降10%左右。不同地块租价有明显差异。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在3500元/公顷左右。综合来看,黑龙江地区大豆种植成本在13500~15500元/公顷,平均种植成本在14500元/公顷。
为鼓励大豆种植并保障种植收益,目前我国大豆生产者补贴为350.73元/亩,耕地轮作补贴为150元/亩,单产提升补贴约47元/亩,高油补贴按粗脂肪含量不同分别为42元/亩和50元/亩,高蛋白补贴按蛋白含量不同分别为30.28元/亩和42.28元/亩。除生产者补贴外,其余补贴均有一定要求。整体看,农户种植大豆拿到的补贴最低为350.73元/亩,最高约600元/亩。
综上,补贴后黑龙江大豆种植成本在5500~9239元/公顷(367~616元/亩),按照350~450斤/亩的产量计算,大豆生产成本在1.5~1.7元/斤。
开秤价低开低走
今年黑龙江新季大豆开秤价呈低开低走态势,目前东北各地毛粮收购价在1.8~2.0元/斤。由于早熟大豆蛋白含量普遍偏低,且新季大豆增产预期较强,因此不少贸易商选择观望,等待大豆大规模上市。去年大豆上市时价格先跌,春节后以及清明节后出现两波明显上涨,不少种植户在相对低点卖出。预计今年售粮初期种植户会有明显的惜售情绪。调研对象对后市的看法不一,关注点在于大豆丰产与惜售的博弈、贸易摩擦的演变、南美大豆到港量能否满足国内压榨需求的预期等。
2019年以来,国产大豆种植面积持续增长,单产也有明显提升,因此国产大豆产量已从2020年之前的1800万吨,增至当前的近2100万吨。国产大豆消费集中在食品加工和油脂压榨方面,食品加工领域消费量在1650万~1700万吨/年,且表现较为稳定,难有大的增量;压榨消费基本在200万吨/年。
2023年国产大豆价格连续下跌后,压榨消费增长至300万吨/年。从下游消费情况看,在食品加工领域消费稳定的背景下,国产大豆的增产部分主要是由压榨消费承接,部分依赖国家储备调节。
贸易摩擦升级后,我国依法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予以反制,目前我国对美国大豆依旧维持零进口的状态。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与消费国,我国增加了对南美大豆的采购。巴西大豆升贴水报价非常坚挺。目前巴西大豆进口到港完税价格在3950元/吨(1.975元/斤)。与国产大豆相比,巴西大豆并不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我国对阿根廷大豆进口到港完税价在3750元/吨左右,但阿根廷大豆出口潜力小且出口关税政策反复,不能大量稳定出口至我国,影响较为有限。今年国产大豆消费的重要变量可能出现在压榨端,重点关注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南美大豆到港量与中美贸易谈判进展。若后期油籽到港量递减导致油粕价格拉升,国产大豆压榨利润有望回升,届时国产大豆或大量进入压榨环节。
综上,国产大豆陆续上市,下游企业收购不积极,价格低开低走。从调研情况看,中下游企业在大豆(蛋白含量39%)价格处于1.9元/斤以下时建库意愿较强。农户有惜售情绪,预计短期国产大豆价格会有小幅下调,但空间不大,豆一主力合约价格在3750~3800元/吨有较强支撑。中长期看,变数主要在于中美贸易磋商与南美大豆采购情况,从当前南美大豆的采购量、采购成本看,预计国产大豆的压榨消费将明显增加,豆一价格重心有望上移。
需求相对稳定
目前,黑龙江的油脂压榨企业基本没有转基因大豆加工资质,油厂以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压榨为主。国产大豆压榨企业开机情况取决于压榨利润。一家油厂反馈称,2024年国产大豆上市以来,仅春节后和清明节后该企业开机压榨,其他时间都处于停机检修状态。国产大豆压榨企业之所以仅在有压榨利润时开机,是因为这些企业很难像进口大豆压榨企业那样进行远期销售。由于国产大豆的质量不稳定,豆粕蛋白含量不稳定,下游饲料养殖企业一般要看到油厂收购的大豆,甚至看到压榨成品以后才会进行购买。而饲料企业一般是连续生产,需要持续稳定的豆粕货源,国产大豆压榨企业难以持续稳定供货。另外,与转基因豆粕相比,非转基因豆粕并无明显优势,饲料养殖企业更青睐转基因豆粕。
近年来,餐饮行业表现较为低迷,非转基因豆油更多流向商超,而商超里花生油、葵花籽油和非转基因豆油形成明显的竞争。目前国内非转基因豆油和转基因豆油的价差已缩窄至500元/吨,这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非转基因大豆的压榨利润。调研中笔者了解到,目前国产大豆压榨企业的获利点在于反刍饲料用的大片粕的溢价。
相比国产大豆压榨企业,大豆食品加工企业的采购、生产与销售相对稳定。由于产品多样,下游消费相对稳定,大豆食品加工企业对大豆的采购量也较为稳定,但对大豆的品质有一定要求。此次调研的大豆食品加工企业以订单采购为主,以保证大豆货源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我国国产大豆的食品及加工消费相对稳定,但生产企业产能趋增,下游市场份额的竞争较为激烈。
相比下游压榨与食品加工企业,贸易商对大豆的购销更为灵活。此次调研的贸易企业以年贸易量10万吨及以下为主,单体厂年贸易量多在5万吨左右。某国产大豆贸易商表示,国产大豆中长期价格节奏难以把握,资金层面扰动较大,近年来贸易难度不断增加,传统的贸易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大豆产业链企业对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运用有较大差异。从上游市场来看,中小型农户对期货市场的了解较少,基本不参与实际操作,但在种粮、卖粮时会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辅助决策;大型农场的定价模式与销售渠道相对固定,主要以订单形式定向销售给下游企业,也较少利用期货及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对冲,部分大型农场会参与“保险+期货”项目。从下游市场来看,部分大豆食品加工企业会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但套保比例偏小,主要原因是不少大豆食品加工企业有深度合作的农场,定价不完全依赖市场价格。
贸易商对衍生工具的运用较为成熟。此次调研的贸易商均在使用期货、期权等工具进行头寸管理,且模式非常成熟。以往黑龙江大豆多以一口价方式销售给加工厂或南方销区。近年来,贸易商会利用期货、期权工具对冲风险,不少贸易商在利用期权做收益增强策略。(作者单位:方正中期期货)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