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正文>

美国及丹麦生猪市场发展概况

2025-11-06 09:05:15
期货日报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化或改变周期特征

美国猪肉产业正持续向专业化、技术化方向演进,生产环节的精细化分工与精准农业技术、基因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使得饲料配方优化、动物健康实时监测和生产效率提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丹麦生猪产业在市场机制、主体竞争、规制约束的交织作用下,呈现价格信号敏锐、主体分化加剧、规制导向明确的发展特征。

[美国生猪市场周期变化]

生猪生产周期的核心驱动力是养殖者对行业形势的反应。当盈利持续时,养殖者会扩大生产,后备母猪留存增加,可能暂时减少屠宰量、推高价格,直至供应过剩导致亏损,才会缩减规模甚至退出。此过程存在明显时间滞后,母猪从配种到育肥猪上市需9~10个月,且养殖者通常需连续3~6个月盈利才会普遍扩大种猪群,而亏损数月后才会减少母猪产仔量,后续5~6个月猪肉产量才会下降。1950—1986年,生猪生产周期均值为4.5年,产能扩张阶段均值为2.4年,产能下降阶段均值为2.1年,且下降阶段通常比扩张阶段更快,仅两轮周期产能下降时长超两年,多数为1~2年。同时,生产成本(尤其是饲料成本)变化会影响盈利,进而引发生产波动,共同构成生产周期的动态循环。

猪粮比价是反映生猪盈利与周期变化的传统指标,计算方式为生猪价格(美元/100磅)除以玉米价格(美元/蒲式耳),意在衡量100磅活猪价值相当于多少蒲式耳玉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猪粮比价均值约14∶1,高于此值,养殖者扩大生产;低于此值,养殖者缩减规模。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猪粮比价均值升至18∶1,成为新的生产调整阈值。1986—1987年,因玉米价格下跌而生猪价格处于高位,猪粮比价升至35∶1~43∶1。近年来,猪粮比价上升,源于成本结构变化。玉米成本占比下降,蛋白质饲料、设备、劳动力等非饲料成本占比上升,使得玉米成本的影响有所下降。

生猪价格周期与生产周期定义方式相似,但侧重价格趋势,走势几乎完全反向:产量上升时价格下降,产量下降时价格上升。1950—1985年,价格周期平均时长为2.9年,远短于4.5年的生产周期,共出现12轮周期,时长在2~5年不等,以3年最为常见(出现6轮)。价格上涨阶段多为1~2年,6轮上涨周期持续两年;价格下跌阶段多为1年(出现8轮),最长为3年。盈利波动方面,虽无广泛可用的长期连续盈利数据,但过去20年,自繁自养型养殖场盈利波动极大,1970年以来经历多次长期盈利期、3次持续9~12个月的全行业亏损期,以及短期盈亏交替阶段。例如,1984年至1986年年初为盈亏交替阶段,1986年春季后进入长期盈利期。

关于生猪周期,行业预测,随着养殖场平均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提升,调整产量灵活性降低,猪周期可能消失。不过,母猪产仔量仍有显著的年度波动,行业对盈利变化敏感。目前,中小规模养殖场仍贡献相当比例产量,多数为独立经营,且大型养殖场可适度调整设施利用率。未来,周期持续时间可能延长,仅长期严重亏损后才缩减产量,长期盈利后才大规模扩张。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化或改变周期特征,但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周期性,生产与价格呈适度波动。

基于周期规律,养殖者可制定针对性策略。销售端,价格下跌阶段,提前出栏、降低体重,避免售价再降;价格上涨阶段,延迟出栏、提高体重,此时大体重生猪价格折扣缩小。在价格风险管理上,生产扩张期(价格下行期)运用现金合同、期货合约,以防范价格下跌风险;价格上涨期采用现金或期权定价。生产规划中,行业扩张时适度缩减自身产量,缩减时为扩产做准备;新建或扩建设施时,确保新增产量投放与价格上涨阶段契合,同时需结合季节性趋势,当两者均指向上涨或下跌时,调整策略,以最大化收益为目标。

[美国猪肉产业发展变化]

最近几十年,美国猪肉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家庭式生产向高度集约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深刻转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行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垂直整合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独立农场经营,大型企业通过掌控育种、饲料生产、规模化养殖及屠宰加工等全产业链环节,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标准化水平,但同时也引发了行业集中度上升、独立生产商数量锐减以及市场垄断风险等争议。进入21世纪,社会价值观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动物福利组织对母猪限位栏饲养方式的揭露,促使消费者通过市场力量推动主要零售商和餐饮企业承诺禁用相关产品,进而倒逼行业进行成本高昂的设施改造,转向群养系统,这一转变标志着伦理考量正式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2013年,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暴发对行业造成严重冲击,病毒的高致死率导致短期内大量仔猪死亡,暴露出全球供应链在生物安全领域的脆弱性,由此引发的行业危机促使企业全面升级消毒流程、人员管控等生物安全措施,显著提升了产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与此同时,瘦肉精的使用因国际市场对药物残留的担忧而受到严格限制,主要进出口市场的禁令迫使包括泰森食品在内的行业巨头调整生产策略,逐步淘汰该添加剂,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全球贸易规则对美国国内生产实践的规制作用。

当前,美国猪肉产业正持续向专业化、技术化方向演进,生产环节的精细化分工(如配种、分娩、保育、育肥等阶段的专业化运营)与精准农业技术、基因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使得饲料配方优化、动物健康实时监测和生产效率提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些结构性变革共同塑造了一个资本密集、技术驱动且高度适应全球竞争的现代猪肉产业体系。未来,猪肉产业发展仍将持续依赖技术创新和数据驱动的战略转型。

[丹麦生猪市场发展近况]

丹麦种猪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系统化育种和产业化发展,丹麦已成为全球养猪业的标杆。从最新数据来看,丹麦生猪产业发展态势呈现市场、主体与规制的多维演进。

在全球生猪产业格局中,丹麦生猪产业凭借其精细化运营与市场化探索,在2023—2024年呈现市场价格波动、产业主体分化、政策规制深化的多维发展图景。

从市场价格维度审视,仔猪价格的高涨与种猪出口贸易的向好构成核心特征。2023年,丹麦30千克仔猪基本报价达65欧元,而SPF标准下蓝耳病阴性猪和Porc-Ex A/S公司30千克蓝耳病阴性猪在此基础上还分别存在20欧元和25欧元的溢价。这既反映出市场对优质种猪的旺盛需求,也体现了丹麦生猪育种技术的市场认可度在提升。在国际价格比较中,丹麦与各国猪肉边际成本差额也极具参考性:与中国的差额高达0.69欧元/千克;与德国相比,丹麦成本同样低0.3欧元/千克,若以30千克仔猪采购计算,在德国需额外支付9欧元/头。这种价格差异既源于区域市场供需结构,也与产业成本控制能力密切相关。

产业主体的分化格局愈发清晰。丹麦育肥猪养殖场在2023年凭借资金充裕的优势,实现全年盈利且推动仔猪价格溢价,展现出规模化养殖主体的抗周期能力。屠宰企业阵营则呈现“此消彼长”。丹麦皇冠公司面临经营压力,2023年关闭塞比屠宰场后,2024年9月关闭灵斯泰兹屠宰场,两年内年屠宰产能减少约400万头,其市场份额的收缩与运营策略调整值得关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Tican和Danepork两家企业的效益攀升,Tican不仅在2024年为生猪供应商提供每头9欧元的额外福利,且2023年支付价格较丹麦皇冠公司至少高出2欧分/千克。这种分化既源于企业成本管控与市场议价能力的差异,也折射出丹麦生猪屠宰市场的竞争格局重构。出口与屠宰的关系也出现历史性转变,2023年,丹麦生猪出口量首次超过屠宰量,标志着其生猪产业的国际化布局迈出关键一步。

产业根基与配套领域同样出现深刻变化。母猪存栏量在经历阶段性减少后趋于稳定,为产业供给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谷物市场的波动对生猪产业形成间接影响。2022—2023年,丹麦谷物贸易盈余减少,直接推动饲料价格上涨,进而对养殖成本构成压力,这也凸显了生猪产业与农业基础板块的联动性。

在行业规范与社会责任维度,动物福利与技术标准的演进同步推进。丹麦在猪只“无尾计划”、每头猪养殖空间监管及免疫技术应用上持续发力,既通过对生产低价无尾猪的养殖场给予奖金来引导产业实践,也直面动物福利组织的监管压力。这种平衡体现了产业发展与伦理责任的共生逻辑。

环境规制的强化成为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推动力。2023年5月起,丹麦对现有及新建屠宰场提出及时排放粪污的要求,从生产端把控环境风险。更具标志性的是,丹麦于2024年7月确认将征收农业二氧化碳税,成为全球首个对农业征收该税的国家。目前每千克热胴体重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为3千克,这一举措从成本与技术层面倒逼生猪产业的低碳化发展,为全球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丹麦样本”。

整体来看,丹麦生猪产业在市场机制、主体竞争、规制约束的交织作用下,呈现价格信号敏锐、主体分化加剧、规制导向明确的发展特征,其产业实践既为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提供支撑,也为全球生猪产业的现代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多维借鉴。

 

来源:期货日报网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99期货。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99期货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

24小时热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