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业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覆盖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电子等重点行业,对于拉动投资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有关数据,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单体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有千余个,总投资超过万亿元,其中354个项目被列入2024年省级年度重点项目计划。 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用能产品设备节能降碳行动 加快用能产品设备和设施更新改造。动态更新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推动设备更新升级。与2021年相比,2025年: 工业锅炉、电站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0.5个百分点以上。 在运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10个百分点以上。 在运工商业制冷设备、家用制冷设备、通用照明设备中的高效节能产品占比分别达到40%、60%、50%。 未来: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49)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展望 中国能源中长期转型展望主要结论: ——终端用能高比例电气化; ——以风光为主体实现电力系统绿色化; ——统筹、多元、智能化的新型电力系统。 ——终端用能高比例电气化 CETO情景:2060年电力消费量及其分布 全社会电力消费持续增长 终端用能行业的高比例电气化和电制氢规模化发展,将拉动用电量高水平增长。 到2035年,全社会用电量16.3亿千瓦时;2060年,全社会用电量20.3亿千瓦时。 2060年全社会用电量20.33万亿千瓦时,直接消费14.33万亿千瓦时,PtoX和制热1.5万亿千瓦时,制绿氢4.5万亿千瓦时) 国际机构预测的主要经济体终端电气化率趋势 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属性也拉高绿电需求 可再生能源电力在电力生产与消纳中的重要特点是其附带的绿色属性,即环境外部性,这也是部分用户偏好绿 色电力的原因。RMI近期的市场调研表明,用户侧有着强烈、明确和日益增长的绿色电力需求。 以在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其供应链为例,其绿电需求将从2020年的1,100亿千瓦时(110TWh)升至2050年14,400亿千瓦 (1,440TWh) P2X燃料在航空和航运中的应用前景 航空:CETO情景中,2060年,生物燃料和电制燃料比重有望达到28%-30%,氢能将占有17%左右的份额,航空煤油则降至不足两成,对化石能源依赖进一步降低。 航海: CETO情景中,非化石能源的替代进一步强化,氨能、氢能、电制甲醇、电制燃油(Efuel oil)等用量不断上升。 2040年之前,预计石油产品比重仍保持57%以上,但到2060年,石油比重将仅剩不足5%,氢能和氨能的比重上升到24%和45%。 ——以风光为主体实现电力系统绿色化 CETO情景: 风电和光伏支撑新型电力系统 可再生能源(风电和光伏)成为主体电源。 G20成员国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 CETO情景: 绿氢 绿电制氢中长期成为主要方式 绿电制氢在2035年后对电力需求增长的贡献加大; 到2035年,制氢用电量达到2.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15.2%; 到2060年进一步增加至4.5万亿千瓦时,占比达到22.1%。 到2030-2035年,中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达100万辆左右 (2024年6月4-6日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行的2024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期间)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目前中国已形成涵盖氢能的制、储、运、加全产业链完整产业生态。从2020年到2024年,商用车燃电系统性能在额定功率、最高效率、质量功率密度等指标均有大幅提高,大功率、高效率的系统不断涌现,系统寿命从1万小时提升到2万小时,系统成本下降约50%。2024年燃料电池车销量有望接近1万辆,到2025年预计运行的燃料电池车辆将达到5万辆以上,2035年将突破100万辆左右。 ——统筹、多元、智能化的新型电力系统 CETO情景:电网互联电力互济 跨区电力互济与电网格局优化 到2035年,西北-华中、东北-华北、华中-华东为跨区输电通道。 到2060年,将形成“西电东送、东电西济、北电南送、南北互供”网格局,预计东中部地区受电规模将在当前基础上增加2倍左右。 CETO2023的部分结论 建立新型电力系统需系统统筹、多元平衡,同时构建高度智能化的 电网新形态,新型储能、需求侧响应和智慧能源系统是保障电力系统安 全的关键所在。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的同时,电网形态需要不断优化,形 成“西电东送、东电西济,北电南送、南北互供”的电网新形态。 新型储能、需求侧响应和智慧能源系统能更加有效地整合大规模、间歇性、波 动性的可再生能源,满足未来电力用户的需求,特别是在电力峰值负荷 时发挥关键作用。电化学储能、电动汽车车网互动(V2G)、压缩空气 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将作为抽水蓄能电站、水库调峰电站的重要补充, 未来可以逐步替代燃煤机组的调峰功能。 绿氢在支持工业转型的同时, 也通过制氢平衡电力系统负荷。 CETO情景:以风光为主体的安全高效绿色电力系统 2024SMM电池回收与循环产业年会专题报道 来源:SMM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