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影响因素分析

宏观环境:“十二五”开局,应对通胀压力,稳定物价,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取向基本定调

从11月CPI来看未来的通胀压力依旧很大,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通胀管理需要置身于“十二五”开局和“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政策的大背景下。应该说,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取向已基本定调,“宽政策”亦得到共识,但市场争议比较大的在于,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意味着“稳”还是“紧”。

首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中国经济成功率先走出金融危机,但随着刺激性政策逐渐减弱,政策组合力度过强对经济造成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如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问题),加之“调结构”需要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因此“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主导,这就需要政策制定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单纯通过紧缩性政策抑制和治理通胀恐是“好心办坏事”。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财政弹性和可延展性仍处于合理水平,在宽松货币政策不可持续的条件下,财政政策的张力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其次,究竟是“稳货币”还是“紧货币”需要从内外综合考量。中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必须正视,因此货币政策的调整是必然,关键环节在于调整的节奏和周期如何配置。从11月投资、消费、进出口、工业增加值、货币信贷等数据综合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外围经济体复苏似乎在增强,特别是美国近期经济数据开始好转,高盛、巴克莱等机构纷纷上调美国经济增速预期,此外欧洲尽管经受着主权债务间歇性阵痛,但欧元区核心经济体如德国、法国等经济增长保持稳定。因此,全球主要央行一致性的量化宽松(美国QE版本不断升级)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府主动管理货币存量和流动性的空间,若实施“紧货币”政策,不难想象人民币将承受何等升值压力,汇率的过快和跳跃式抬升可能对中国经济构成致命性冲击。另一方面,“紧货币”在境外资本不断涌入中国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被动,外汇占款的增加需要央行基础货币的冲销(连续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进而削弱了金融机构满足实体经济信贷供给和货币创造的调控能力。

再者,“紧利基”与“稳货币”二者相辅相成。对中国来说,当前经济是一系列矛盾的统一体,“调结构”和“保增长”,管理通胀预期与房地产调控,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收支平衡,需要综合考量。管理通胀预期和房地产调控尽管属性不同,但实质上却同属一脉,与之相对的无外乎是流动性问题。客观而论,当前市场流动性的环境确实在发生改变,政府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年内2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稳货币”的政策条件下,随着资金使用成本的不断走低,资金流到股市及大宗商品市场,流动速度增加,加上目前的存量基础,将进一步对流动性形成正的支撑,进而容易滋生资产泡沫和通胀题材的炒作。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需要有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配合。

综上所述,“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宏观取向“稳”字当头,“宽财政”、“稳货币”和“紧利基”的三维组合有可能成为贯穿全年的政策主轴,换言之,央行加息周期已经开启,实际利率将逐步正向回归,股市和商品市场的运行难以摆脱阶段性特征。

棉花产业链面临的问题:种植收益不佳,种植面积连续减少导致产量得不到保证,涉棉企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增强

图2、近八年国内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图
数据来源:中国棉花信息网   安粮期货研发中心

结合今年七八月份对全国棉花产区的调研结果来看,棉花种植乃至整个农作物的种植彼此之间争地的现象日趋严重,综合比较来看,种粮有综合补贴120元/亩,还有托底收购价政策,而棉花只有低的可怜的15元/亩的良种补贴,目前国内还没有出台最低收购价的保护政策,相比较而言,种植棉花的生长周期长达200多天,且生长过程中受天气的影响非常大,旱涝都会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管理复杂费工费时,因而农民渐渐的不再种植棉花。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农民种植各类农产品的收益情况,我们简单算一笔账:如果按小麦、玉米结合种植来算,种小麦+玉米,一亩地一年毛收入在2000元左右,还有各种补贴。即使按今年疯狂翻倍的棉花价格,按亩产400斤籽棉,种棉花的毛收入与种粮差不多,但种棉每亩肥料、农膜、农药、种子要800-900元。种棉费工费时,并且产量还取决于天气,得不到保证,摘棉花时若要雇工,一天60元,或者每斤1元。最忙的时候还雇不到人。如果从别人流转出来的土地种棉花,还要减去每亩地500元左右的流转费,如此一算,所剩无几。)即便是多数地区的小农种植,不考虑人工成本,但若和农民外出务工相比较而言,棉花相比玉米、小麦、水稻等更难拾人心。

虽然近几年在进一步深化棉花质检体制改革,但以往的弊病难以迅速根治。目前,小包型凭借自身的灵活仍占据一定市场,退出进程缓慢,中国棉花加工和流通领域的企业仍然较多,普遍规模较小,风险抵抗能力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了棉花加工能力的过剩,开机率不足;同时,也造成了棉花收购市场的无序竞争。在国际棉商成熟、先进的运作模式冲击下,大量弱小的中国棉花加工企业将面临淘汰和整合,个别能幸存下来的棉商也将凭借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快速做大做强。到最后,除了新疆棉以外,内地棉市一盘散沙的状况,终将演变成国际棉商、内地少数大棉商诸侯争霸的局面。

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涉棉企业产业化经营将成为趋势。由于棉花加工、流通甚至棉花消费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行业利润空间也越来越薄,而风险却越来越大,为了做大做强企业,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棉花产业化经营就成了首选,并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棉花产业化经营策略主要分三种,即由产业链上游往下游延伸、中间往两头延伸、下游往上游延伸。  

 

免责条款: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品种的操作依据,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

Copyright © 99期货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镜像以及链接
声明:本网站提供资讯、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