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为报干时之战(鲁庄公讨伐齐国的战争)之仇,不听国相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建议,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势力。鲁庄公听到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求随庄公出战。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鲁庄公根据齐强而鲁弱的形势,欲先发制人以鼓励士气,但被曹刿劝阻。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攻击,但均未奏效。由于三次进攻失利,齐军士气开始低落,兵士十分疲惫,而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发生了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而后又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探究长勺之战弱鲁能击败强齐的背后原因,《左传·曹刿论战》给出了克敌制胜的秘诀:“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可以看到,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完美地体现了兵家避实击虚的作战规律和原则。《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意思是掌握作战取胜的关键在于lg...